孩子长期被霸凌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条防线
发布日期:2023-09-27 浏览次数:
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,总有恶魔在挑选可以下手的孩子
山西大同大成双语学校的一名四年级的小男生,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,被同班同宿舍的两名同学欺辱及霸凌,包括殴打等极端恶劣的方式。
直到这名孩子在家表现出想要轻生的想法时,被奶奶发现并追问才说出自己被霸凌的事情。
对,你没有看错,实施霸凌及XQ的,是两个9岁的未成年人。
9岁啊,在应该还能被称为孩子的年龄,竟然做出如此恶劣的举动,实在令人咋舌。
让我痛心的是,那个孩子竟然被霸凌了一年半之久!
这么长的时间里,他的父母竟然毫无察觉,最后是孩子到了绝望之地,有了轻生的想法时,被奶奶追问出来的。
或许有人会说,孩子不愿告诉父母是因为年龄太小,事太大,他不知道如何向父母描述。
那么福州这个17岁,马上就要成年的男生呢?
被班主任殴打,一个星期打8次,打了100多天,用皮带衣架抽打、用牙齿咬,这么长的时间里,这个男生也没有告诉父母。
同宿舍的七八个同学都被班主任用马桶塞子做出极其侮辱的动作,但,无一人敢告诉父母自己的遭遇。
无论是小孩子,还是大孩子,在遭遇霸凌、欺辱的时候,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瞒着父母,自己默默忍受。
可想而知,这些孩子在每一天上学的路上是多么恐惧和焦虑,又在每一天放学的途中,是多么疼痛和悲伤。
父母本应该是孩子出事后的第一选择,最信任最可靠的依赖,为什么这些孩子不愿向最亲的人求助呢?
或许是因为曾经的体验,笃定父母不仅不会帮自己,还会因此训斥、嫌弃、责怪自己,给自己带来不好遭遇之外的第二次伤害吧。
而恶魔挑选的正是这些不敢反抗、孤独无助的孩子。
父母是如何切断孩子的求助之路的
这些新闻的评论区里,有很多网友痛心疾首地发问:为什么不告诉自己的父母!这些网友大概都是安全感非常充足,与父母关系融洽的人,
所以他们不理解有种恐惧叫:父母要是知道了,我就完蛋了。
其实这些不敢告诉父母的孩子,在最初的时候是乐于与父母沟通,敢于向父母求助的,只是他们的父母是这样回应的:
1、埋怨孩子做错的每一件小事
幼儿阶段的孩子,总是笨手笨脚,因为手眼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,但是又特别想要自己独当一面,于是就会出现,吃饭把碗摔碎了,喝水把水洒一地,一脚踩在泥坑里,一屁股坐在水坑里等各种事情。
事不大,但很容易惹毛家长。
我都告诉你了,不要踩泥坑会把鞋弄脏,你非要踩,你是听不懂人话吗?
你咋回事么!吃个饭还能把碗掉地上,这下好了,你也不用吃饭了!
你怎么又在幼儿园尿裤子!你都4岁了你知道不?你丢人不?再尿裤子你就光着,啥也别穿!
孩子做的每一个“小错事”,都会招来父母的“大愤怒”。
久而久之,孩子如果一不小心又“做错了事”,为了逃避责骂,要么撒谎,要么沉默,想尽一切办法不让父母知道。
2、用孩子的求助指责孩子
我遛娃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: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,被玩伴推倒在地摔疼了,小男孩哇哇大哭着走向坐在旁边的爸爸,告诉爸爸自己被推倒了,很疼。
这位爸爸板着脸对小男孩说:“你哭啥?自己没本事让别人推倒了,你还有脸哭?你难道不会还手吗!”
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,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,自己本来是求安慰求帮助的,结果反而因此被臭骂一顿。
这样的反转实在太常见了:
妈妈,这个拼图我拼不出来
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嘛?这是3岁的级别,你都5岁了,不会拼?
爸爸,这个算术题我不会做
这道题我们已经做了好几遍了,你还不会?你脑子里装的啥?
奶奶,这个衣服我穿不上去
你把人都笨死了!教了多少遍还不会穿!
就是这样,孩子发现每一次的求助都会变成长矛,调转方向,朝自己扎过来,所以渐渐地,就不愿向大人求助了。
诸如此类的小事累积起无数的失望和害怕,变成一堵高高的心墙,挡在孩子和家人之前。
3、把每一次聊天都变成说教
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,孩子说的任何事情都能让他们展开说教。
孩子回到家给家长描述班里的同学吵架的事情,家长一听,立马严肃地警告孩子:你好好学习就行了,不要关注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,更不能像他们学习,你听见没?
孩子摘了一片树叶,笑嘻嘻的递给家长说:这是给你的小船礼物。
家长脸色一沉,语重心长地说: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,不能随便摘叶子,你想想,如果你是这棵大树,我从你身上摘掉一片叶子,你会不会疼啊?
晚上睡觉,孩子对家长说:我明天不想上幼儿园。
家长立刻回怼过去:不上幼儿园你上啥?不想去也得去,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事情,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上班,你是小朋友,要做的就是上学,你懂吗?
因为总想着教育孩子,生怕孩子说错一句话,走错一步路,所以家长们高度警戒着,只要孩子一说出不合时宜的话,就立刻纠正。
家长们似乎忘了,聊天的主要功能其实是为了发泄情绪,说出来而已,不一定真的要这么做。
就像我们给朋友吐槽:这个破班,我真是一天都不想上了,一看到我们那个领导,我就烦躁。
难道我们真的会辞职吗?不一定对吧。
听我们吐槽的朋友也不会趁此教育我们:你怎么能这么想呢?每个人都得上班啊,不上班你咋养活你娃呢?你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。
把和孩子每一次的聊天都变成说教,孩子就不得不去揣测我们的心意,看我们的脸色,犹豫自己该不该说,如何说。
正是这些流水般的琐碎小事,让孩子们对父母的信任越来越少,恐惧越来越多。
当严重的霸凌欺辱事件降临在自己身上时,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:
以前我只要做错一点事,哪怕再小都会被父母责骂,现在这个事这么大,他们一定会发更大的火,算了,还是别说了吧。
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,是在向我们发出无声的求助
就算孩子不发声,只要父母真心关注这个孩子,一定也会从孩子的异常行为中发现端倪,长期遭受霸凌欺辱的孩子,心理压力非常大,她们会出现很多变化,比如:
以前性情温和,现在突然变得暴躁不安
以前喜欢在客厅玩耍,现在突然经常性关上门呆在自己房间
以前开开心心,现在突然郁郁寡欢,
以前话很多,现在突然沉默不言,不爱说话
以前食欲很好,现在总吃不下饭,越来越瘦
以前睡眠很好,现在总失眠,睡不醒,精神不振
以前上学积极主动,现在特别抗拒去学校
以前身体健康不爱生病,现在三天两头会生病,不是这疼就是那疼
以前的绘画作品色彩明亮,线条清晰,现在的绘画只有黑白,线条凌乱,并出现恐怖情节
如果父母能够持续关注孩子的动向,经常和孩子沟通,一定能发现这些异常的细节,这是孩子们无声的求助信号。
倘若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话题,除了学习就是培训班,除了成绩就是作业,那么,以上求助信号都会被当做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的证据。
畅通无阻的亲子沟通渠道,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条防线
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,到之后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每一天至少有9个小时的时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,在这一大段的时间空白里,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,父母完全不知。
只有亲子沟通,能让我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,了解孩子的世界。
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和孩子建立稳定、持续、畅通的亲子沟通渠道,让孩子在有关爱、有支持、有退路的亲子关系中成长。
1、像朋友一样,帮孩子找到发泄情绪的渠道
如何帮助孩子发泄负面情绪?把他想象成你的兄弟/闺蜜,你要做的就是接着孩子的话题往下延伸,同情他的困境,附和他的情绪,让他在你这里放肆的发泄。
心情不好?走,妈妈带你逛街去,吃火锅喋烤肉,来杯奶茶压压惊。
学习压力大?走,爸爸带你踢球去,踢完球去撸个串,你喝冰峰我喝啤酒,感情深一口闷,再说出你的故事。
轻松的亲子氛围,最适合孩子吐露心声,我们先静静地听,默默地陪,至于这个话题下需要渗透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等一等再讨论。
2、设置一个亲子畅聊时间,固定下来
当孩子上学以后,父母的养育重点会随着内卷洪流倾斜到学习上,加上每天时间紧迫,很容易忽视亲子聊天。
事实证明,亲子聊天是不可或缺的,再忙,也得抽出一个时间段和孩子畅聊。
睡前、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,都有十几二十分钟的空闲时间可以用来聊天,不要说教,不要讲理,就顺着孩子的话题往下聊。
问问孩子的感受,然后表达我们的理解:我要是你的话,也会有这种感觉。
问问孩子对某个事情的看法,然后表达我们的认可:我觉得你的看法很有讨论的价值,你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。
和孩子聊天,有时候确实会很无聊,尤其是幼儿阶段的,她们的话题往往都很幼稚,天马行空。
会聊天的父母一定是一名出色的“捧哏”,从不让孩子的话掉在地上。
3、包容孩子做错事、说错话,允许事情变糟糕
乍一看,这个建议是在纵容孩子犯错,其实并不是,一个小小孩子最开始能做错什么事情呢?无非就是打碎碗、弄坏玩具、丢了东西、作业没写好、考试没考好、抢玩具、打了小朋友这些成长必然会经历的试错。
没关系,我们可以再尝试,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来追赶,我们可以休息一下再努力。
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,做错事可以害怕但不需要逃避,查找原因承担责任比受处罚更有价值。
歌手大张伟在一档节目中说:我妈妈对我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,我平时好像只能接受一件事变得好,但只要跟我妈在一起的时候,我就能接受一件事变糟糕。
如果孩子能被父母安稳的爱着,他还怕什么呢?
所谓安稳的爱,即无条件的爱,即便孩子做错了事情,说错了话,学习不太好,有点淘气,父母依然爱着他,用规则、行动引导他。
如果是这样,孩子遭遇了霸凌欺辱,一定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。
父母永远是孩子抵御恶魔的第一防线。
这条防线,不能破。
来源:百家号/墨仔妈妈育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