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差点亲手逼孩子厌学”这件事,比成绩重要
发布日期:2020-01-19 浏览次数:
前几天,看到一个特别扎心的新闻:
杭州13岁女孩木木,仅仅因为一次单元测验不理想,竟然得了抑郁症,甚至厌学自伤!
木木从小就是一名学霸,一直都是班级第一。不出所料,小升初时,她升入了一所名牌初中。升入初中之后,她发现自己在这所学霸云集的学校中,再也不是一枝独秀了,甚至在一次单元测验中,她只考到了全班第五。在大人看来,孩子成绩还可以,之后找到原因,继续进步就可以了。可是这一切对于木木而言,是天大的事,堪称“人生污点“。发展到了后来,木木甚至不想去学校,觉得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她。
妈妈对木木平时有点严厉,一看女儿这么萎靡不振,就说了她几句。
木木觉得很是委屈:“是不是妈妈也觉得我是“人生污点“?那我就不给她添堵了。“一气之下,拿起美工刀划向自己手臂,一边划一边说:”我不想活了。“
孩子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,幸好经过心理医生和父母的呵护和关爱,木木的抑郁症慢慢治愈了。
有人说:现在孩子考试,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,更是一家人的事情。孩子考得好欢喜异常;考得不好全家焦虑。
其实很多时候情绪是可以传染的,父母对成绩的态度和反应,会深深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学习的认知 。
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:投射是有能量的,假如父母坚持不懈把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……再好的孩子,也会被父母长期的焦虑和压力等负面催眠搞砸。
孩子对于孩子的分数越在乎,家长越焦虑,家长越焦虑,孩子的压力也就越大。
像之前杭州女孩木木的经历,家里亲朋的孩子都是尖子生,自然母亲也会相互比较,孩子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,只能拼命学。
为了学习,木木没时间交朋友、没时间和爸爸妈妈沟通,长期压力下,小姑娘的心情越来越忧郁,而那次单元测试,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道理都知道,不能给孩子施加多大压力,但是也不能跟孩子说分数不重要,不要焦虑。
面对每次领回试卷的孩子,该怎么办呢?既能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被接纳,又能让他更加积极主动呢?
美国心理学家苏珊·施蒂菲尔曼提出过自己的建议:
如果我们希望在生活艰难时帮助孩子应对压力,恢复平静,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从而可以诚实地告诉他们:‘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,亲爱的,我就在这里,我会帮助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。’
面对考试和学习的压力,父母相信自己能成为冷静自信的船长,和孩子成为队友,打败问题。
首先,咱们得向孩子表露出这种心态:不管孩子考的好不好,我们都爱他。
成绩很重要,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努力,并向孩子说出自己看到的进步。
其次,面对成绩,不管好坏,成绩背后的东西,比成绩本身更重要。
期末成绩考试出来,面对娃儿们的成绩单,家长的态度和心情,也是千姿百态。
“你们家儿子这次考试怎么样啊?“
“别提了,分数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啊,我倒情愿他回家时踹门,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,你家孩子呢?”
“我家孩子呀,倒是还行,班级前三名,每门都是95分以上”
……
这,人比人,气死人。
不过咱们先别忙着高兴或着急,在分数和排名背后,还要更重要的需要咱们去做。
除了传统的项目: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、找出丢分原因、拟定对策之外,还有一个顶顶重要的:教孩子学会正确归因。
去年期末考试时,同事家孩子数学没考好,同事就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,孩子说:本来我都会的,都怪旁边的安安,老是动来动去,影响我学习了!这道题老师就没讲清楚,我就做错了呀!
同事的心情是崩溃的,怎么孩子总是把矛头指向别人,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?
这就是孩子没有学会正确归因,如果不学会正确归因的话,把一切都说成是外部的原因,他就没办法认识问题的真正原因:比如学习态度、解题方法和概念掌握不清、努力不够等等。
一直下去的话,孩子会慢慢失去努力的动力,也认为自己不是块儿学习的料,不能学好了。
如果我们在和孩子总结试卷时,可以说:这次你没有复习好、这道题的解法没掌握、心态没有调整好。
这样可以把没考好的原因,归为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,让他觉得:通过努力,自己还可以迎头赶上,争取下次考试成功。
每次考试分数的高低,并不能完全代表娃的综合实力,家长要合理看待孩子的成绩。
考得不好,对娃积极鼓励、找出原因,考得好,更要表扬,继续保持,也是他继续努力的动力!
来源:澎湃新闻/搜狐:发糕Radio